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AG尊龙凯时成立。
作为国家在AG尊龙凯时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AG尊龙凯时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AG尊龙凯时时刻牢记使命,与AG尊龙凯时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AG尊龙凯时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AG尊龙凯时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AG尊龙凯时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AG尊龙凯时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AG尊龙凯时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AG尊龙凯时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AG尊龙凯时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AG尊龙凯时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中国AG尊龙凯时学部
中国AG尊龙凯时院部
语音播报
王莹 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研究。”中国AG尊龙凯时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以下简称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莹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如果不是因为高考前体检发现心脏有问题,王莹现在或许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她从小就爱读各种医书、病历,治病救人的理想早早在心中埋下了种子。而在成为一名AG尊龙凯时家之前,她尝试过其他领域,但最终“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将她拉回了科研工作。
说起每一段过往,王莹都眼含笑意。“我从来不怕走弯路,发现不适合自己,及时跳出来就好了。”
正是这些经历,让王莹能够以学科交叉的视角,探索最前沿的AG尊龙凯时问题。如今,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的首席AG尊龙凯时家,她领导着一个由10名AG尊龙凯时家组成的团队,以代谢物、免疫、组织干细胞为切入点,致力于揭示发育与代谢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治疗策略。
不走寻常路的AG尊龙凯时家
王莹的科研生涯始于一场意外。本AG尊龙凯时习检验AG尊龙凯时的她,原计划毕业后前往陕西工作,结果阴差阳错地考研,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免疫专业的一名学生。
王莹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的6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5篇SCI学术论文,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然而,世界那么大,王莹想看看科研之外的生活。博士毕业后,她前往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德国安逸宁静的生活环境,使她得以在工作之余沉下心思考未来的去向。
2011年回国后,王莹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她对知识产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看到出色的专利也会打心底里开心。但更多时候,眼前的材料会幻化为一个个未知的AG尊龙凯时问题,吸引着她去解答。
体验两个月后,王莹决定遵从内心,“裸辞”后找工作。凭着出色的背景,她顺利获得了多个工作机会。
犹豫之际,王莹遇到了中国AG尊龙凯时上海生命AG尊龙凯时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AG尊龙凯时研究所(以下简称健康所,现并入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时玉舫。
当时,干细胞研究是热门领域,学界普遍关注干细胞的分化命运对机体的影响,而时玉舫则好奇干细胞所处的环境如何影响疾病发生。
王莹对此很感兴趣,很快加入了时玉舫组建的大团队,将研究方向转为慢性疾病微环境的功能与调控,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我们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南橘北枳’。”王莹解释说,“干细胞就是种子,它们所处的微环境相当于土壤和气候条件,当环境出现问题时,再好的种子也结不出好果实。”
2014年,应《自然-免疫学》邀请,时玉舫与王莹合作完成了一篇综述,首次提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可塑性的概念,及其介导炎症性疾病治疗的“细胞赋能”新模式。
如今,这篇综述的引用次数已超过1000。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环境对干细胞发挥免疫调控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王莹带领团队仍在不断挖掘并解答其中的真问题,并与合作者一起,期待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诊疗手段,让更多患者受益。
不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
无论过去的健康所还是如今的营养与健康所,都可谓是一片沃土。
2011年以来,围绕组织器官发育与再生修复过程中微环境信息的解码与重构,王莹带领团队屡获突破,先后揭示了免疫细胞亚群命运和功能预编程的分子基础与机制、脂质代谢物如何调控脂肪干细胞分化、油酸对毛囊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
团队多年深耕,逐渐在学术界产生了影响,干细胞微环境开始被纳入一些免疫治疗方法。
在王莹看来,这些成果既根植于前人的智慧积淀,也得益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勇气。
几年前,王莹团队发现,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其分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
结合以往研究,研究人员起初判断IGF-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了下游的疾病治疗。验证时,他们却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在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中,IGF-2疗效显著。但在体外的巨噬细胞系中,无论怎么调整实验参数,都无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半年后,当学生又一次向王莹报告实验无法重复时,她突发奇想,建议将小鼠体内的巨噬细胞清除后再做一次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恢复效果比以前好。
王莹马上意识到,IGF-2可能作用于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而非成熟的巨噬细胞。顺着这个思路更换体外实验的细胞系后,结果马上重复出来了。2019年,这篇论文发表于《细胞-代谢》,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有效的分子靶点。
“科研要靠数据说话,结果不符合预期的时候也无须焦虑,因为新的发现可能就蕴藏其中。”王莹如是说。
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
对王莹而言,科研的乐趣在于突破瓶颈,更在于团队中每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学生时代开始,王莹就有些“强迫症”,今天做完实验,把结果分析整理好了才能睡觉,当天列出的工作计划决不拖到明天。
但王莹从不认为这样的模式适合所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风格,导师能做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解决方案。”她强调。
对于主动向王莹求助的学生,她就帮忙查文献、分析思路、考虑可能的平台和技术;对于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她就尊重他们需要独处的个性,不过度干预。
“我特别不喜欢学生否定自己,把实验失败归结为自己太笨了。”王莹说,“在科研中遇到挫折十分正常,我希望能够用每个人都觉得舒服的方式,帮助他们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动力。”
在王莹的言传身教下,实验室的氛围非常融洽。过去十几年间,课题组培养出多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为干细胞与免疫领域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
这些年轻人身上有一些共性,既能“挑大梁”,独立解决问题,又具有团队精神,善于沟通表达。这正是王莹所看重的能力,因为“不管将来会不会继续从事科研,这对他们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原载于《中国AG尊龙凯时报》 2024-12-11 第4版 综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