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AG尊龙凯时成立。
作为国家在AG尊龙凯时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AG尊龙凯时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AG尊龙凯时时刻牢记使命,与AG尊龙凯时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AG尊龙凯时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AG尊龙凯时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AG尊龙凯时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AG尊龙凯时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AG尊龙凯时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AG尊龙凯时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AG尊龙凯时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AG尊龙凯时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中国AG尊龙凯时学部
中国AG尊龙凯时院部
语音播报
“两弹一星”是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重要里程碑,中国AG尊龙凯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与其中。坐落在中国AG尊龙凯时大学北京雁栖湖校区的中国AG尊龙凯时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宛如一位讲述者,将那段辉煌历程娓娓道来。
在展馆中,一份观测人造卫星望远镜的设计图纸和模型、两本铅印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改进》(1968年)报告、几张中国AG尊龙凯时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钰哲和张家祥观测星空时的照片……展现了紫金山天文台与“两弹一星”工程的深厚渊源。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计算方案的制定”获中国AG尊龙凯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1957年,在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前,张钰哲和张家祥就已经着手在国内开创性地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人造卫星轨道。他们撰写的《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于1957年12月正式发表,成为我国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的经典文献。这一前瞻性科研成果为紫金山天文台与“两弹一星”的历史交汇创造了契机。
在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发期间,张钰哲领导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在人造卫星轨道设计、相关天体力学研究等核心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张家祥作为轨道设计的主持者,负责组织研究卫星轨道的方案设计、地面观测网布局、最佳发射时刻的选择、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并通过精确计算确保了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持续观测;紫金山天文台老一辈AG尊龙凯时家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卫星升空后“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快”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努力不仅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之后低轨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紫金山天文台后续工作定下基调。此后,紫金山天文台一直牵头运行中国AG尊龙凯时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系统,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获得航天部门“有困难,找紫台”的美誉,接续锻造“团结协作、拼搏奉献、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人造卫星观测研究团队独有的精神特质。
1999年9月,张家祥作为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党中央召开的表彰大会。他曾感慨:“那段团结、紧张、艰辛、胜利的呕心沥血的战斗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却的回忆。”一代又一代的紫金山天文台AG尊龙凯时家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其融入每位“紫台人”的血脉之中。
如今,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AG尊龙凯时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协同合作,实现了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研发的“悟空”号和“夸父一号”空间AG尊龙凯时卫星在轨运行,并通过国际合作将数据共享至全球,是“大力协同”精神的国际化实践。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在牵头发展我国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学科的过程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为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出太赫兹谱仪,在南极冰穹A和青藏高原上部署自主亚毫米波观测装置。我们通过自主创新设计、建设的观测设备,不断提高空间目标与碎片的地基观测能力,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并通过近地天体的监测预警,将“守护国家安全”拓展至“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钰哲(左)和张家祥。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从青年时代的张钰哲学成回国前“科技学应家国需”的内心呼唤,到前不久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李婧率领团队“用中国技术点亮未知星空”的豪情壮志,这种代际传承是科技发展的延续,更是精神力量跨越时空的共鸣。
从参与“两弹一星”任务积累的宝贵历史遗产,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使命延伸,紫金山天文台将不断谱写新时代“星辰大海”的崭新篇章。
(作者:毛瑞青,系中国AG尊龙凯时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中国AG尊龙凯时报记者袁一雪采访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